身體質量指數(BMI)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定義肥胖的標準,BMI = 體重(公斤) ÷身高(公尺)2。
BMI源自於歐美,歐美的標準BMI 19~25為標準體重,25~30為過重,超過30即為肥胖。但亞太地區沿用歐美標準的結果卻發現,歐美標準並不適合亞洲人。台灣人與歐美人在相同BMI指數下,國人體脂率高了3%,且肌肉、脂肪組成與骨骼方面都有差異。因此,世界衛生組織亞太地區肥胖指數委員會,於1999年重新定義了「亞太肥胖指數」,即BMI 18.5~23是標準體重;BMI 23~24.9視為過重;BMI超過25即列為肥胖族群。行政院衛生署為避免國人對自己的BMI落在歐美的標準體重內,而誤以為健康無慮,同時亦擔心沿用嚴格的亞太肥胖指數,造成國人藥物濫用等不當的減肥風潮,於2002年4月採折衷的方式公佈台灣成人肥胖標準,即BMI 18.5~24為標準體重,24~27為過重,27~30為輕度肥胖,30~35為中度肥胖,超過35為重度肥胖;且腰圍男性大於90公分(35.5吋)、女性大於80公分(31.5吋)亦視為肥胖。

計算你的BMI值

因國情、生活習慣與疾病風險之差異,各地區訂定不同的肥胖界定

根據調查,國人BMI 超過27的成人中,85%患有肥胖相關的疾病;BMI 24~27的群眾也有65%以上的人罹患相關疾病。相反的,BMI在24以下的成人,近七成無肥胖相關病症。日本也有調查報告指出,日本當地BMI 22的人罹病率最低,其30歲以上,BMI在22、23者死亡率最低。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就肥胖對健康的影響作以下的整理﹕

高血脂症

肥胖者血中膽固醇、甘油三酯等含量均高於正常值。高膽固醇及高甘油三酯已被學者公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危險因子。

高血壓

肥胖患者的高血壓發病率大大超過正常體重的人。過重的成年人罹患高血壓的機率為普遍人6倍。

糖尿病

糖尿病在正常人群中的發病率是0.7%。中度肥胖(BMI>30)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普遍人高10倍。胰島素非依賴性糖尿病(MIDDM)患者中80%是肥胖者,60%肥胖患者有糖耐量異常。

心臟血管疾病

男性的體重若超過理想體重的10%,心臟血管疾病罹患率增加20%。每增加10%的體重,血壓增加6.5 mmHg,膽固醇增加12 mg/dl及空腹血糖增加2 mg/dl。

癌症

男性的體重若超過理想體重的30%,攝護腺癌罹患率增加2.5倍。乳癌及大腸癌的發生與肥胖有極大關聯。體重超過正常標準的婦女,乳腺癌的發病率明顯增高,且與動物性脂肪的攝入量有關。

膽囊疾病

男性肥胖者,膽石症、膽囊炎發病率是正常人的2倍。女性肥胖者其發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且大部分為膽固醇結石。過重的成年人罹患膽囊疾病的機率為普遍人6倍。

骨骼性疾病

肥胖,體重的負荷引起腰椎前彎,腰痛,椎間盤損傷,坐骨神經痛,骨老化,骨質疏鬆,變形性膝關節炎等。體重若超過理想體重的30%,痛風的罹患率呈倍數成長。體重過重會對關節造成傷害,促使關節退化衍生出骨性關節炎。

月經失調

臨床觀察發現肥胖婦女常伴有月經失調,表現為月經量由多逐漸減少直至閉經。若其發生于青少年女性,同時出現皮膚粗糙、痤瘡、多毛等皮膚問題。

不孕症

肥胖使一些女性激素分泌失去平衡,雌激素在脂肪組織蓄積且雄激素偏高而致不孕。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各種激素引起子宮內膜及肌層的增殖和月經周期變化,促進女性全身發育。

呼吸功能不全

肥胖易造成通氣不足症候群。

脂肪肝

肥胖者易發生脂肪肝。

您的體重標準嗎?當您在量體重時,開始驚覺磅秤的指針往上攀爬、爬樓梯時感到氣喘、褲子覺得緊繃、襯衫領口很難扣上時,您已經開始發胖了。是過重?還是跨進肥胖之列了呢?不過,要提醒您,BMI數值只是提醒自己健康風險的參考指標,不可太過依賴BMI指數。如您的BMI為21,但缺乏於運動,全身肌肉鬆弛,精神萎靡,仍是非常不健康的。又如一個運動員BMI為24,但充滿了長期重量訓練下練就的肌肉,雖然跨進了過重的臨界,相信持續的運動下,他的身體細胞比一般人還有活力。衛生署建議成人減重原則應從飲食控制、運動及生活習慣與態度修正,3~6個月無法達到目標,且合併有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冠心病等合併症或危險因子時,才考慮用藥。

本篇發表於 退休生活 並標籤為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